2016年全球有超过3.39亿人患哮喘。
哮喘是儿童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但大多数因哮喘死亡的是老年人。
吸入药物可以控制哮喘症状,保障正常的生活。
避免诱因有助于减少哮喘发生或减轻哮喘症状。
常吃苹果和香蕉,不吃冰淇淋和碳酸饮料可有效减少哮喘的发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16年全球有超过3.39亿人患哮喘。哮喘是儿童中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不过大多数因哮喘死亡的是老年人。
01
什么是哮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哮喘是一种主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以呼吸困难和喘息反复发作为特征,其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因人而异。
在哮喘发作期间,支气管管道内壁膨胀,导致气道狭窄,减少了肺部通气量。周期性哮喘症状往往导致失眠、日间疲劳、无法正常活动、不能正常上学和工作,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
有些人几天发作一次,也有些人一天发作多次。有些人在运动时或在夜间症状加重。相对于其它慢性病而言,哮喘的死亡率较低,大多数因哮喘死亡的是老年人。
02
哮喘的病因
哮喘发作的根本病因现在还没有完全了解。目前普遍接受的是遗传因素与环境接触(吸入可能诱发过敏反应或刺激气道的物质和颗粒)两者结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Mayo Clinics的材料,总结了可能诱发哮喘的9种主要因素:
1. 室内过敏源(例如床上用品、地毯和毛绒家具、污染和宠物皮屑中的家庭尘螨);
2. 室外过敏源(例如花粉和霉菌);
3. 体育锻炼;
4. 冷空气;
5. 烟草烟雾;
6. 工作场所的化学刺激物;
7. 空气污染;
8. 强烈的情绪和压力;
9. 再有一些药物比如阿斯匹林以及其它非甾体类消炎药和阻滞剂(用于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和偏头痛)的药,也有可能诱发哮喘。
03
风险因素
虽然哮喘的病因还没有完全被了解,但是研究证明以下这些因素会大大提高患哮喘的概率。
1. 遗传因素(直系亲属患哮喘)
2. 容易过敏,比如特应性皮炎(导致皮肤发红发痒),或者花粉热(导致流鼻涕、充血和眼睛发痒)
3. 体重超重
4. 吸烟以及吸二手烟
5. 经常接触废气或者污染源
6. 农业或者美发行业使用的化学物质
04
哮喘的预防与控制
哮喘很难治愈,但是适当方法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生活大爆炸》里面的其中一个天才物理学家Leonard从小就患有哮喘,他一直会带一个药物吸入器,发作的时候通过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来控制哮喘的严重发展。
如果是每天发作几次的患者需要长期使用药物,并且控制诱因刺激。这些诱因可以到医院查,专业的医生可以帮每个患者找到其诱因,患者则要熟知自己的诱因,平时尽量避免。
避免诱因,长期监控,谨遵医嘱,是尤为重要的。其实,有条件的话接种每年的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及时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流感和肺炎发生,从而减少哮喘的发作。
再次,监控自己的呼吸,学会识别即将发作的信号,比如轻微的咳嗽、气喘或呼吸急促等。
最后,可以有规律地用家用峰值流量计测量和记录自己的峰值气流,因为患者肺功能有可能在没有注意到任何迹象或症状之前就开始下降了。(医生可以告诉你如何在家监测你的血流量高峰。)
05
哮喘与营养
哮喘患者如果在饮食方面注意好的话,也可以减少哮喘的发作频率。哮喘患者的饮食可以参考以下几条建议:
需要做的:
1. 饮食均衡、荤素搭配,控制体重,因为超重肥胖是一个诱因。
2. 烹调清淡,食物易消化,减少辛辣调味料。
3. 可以考虑增加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比如维生素D强化牛奶、鸡蛋等,因为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可以降低儿童发作的次数。
4. 可以考率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摄入,比如胡萝卜、哈密瓜、甘蓝、西兰花等,因为维生素A水平越高,肺功能相对越好,201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患有哮喘的儿童体内的维生素A水平比较低。
5. 《美国流行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11岁至19岁的儿童体内镁含量低,其肺流量和肺容量也较低。可以考虑增加含镁丰富的食物,比如菠菜、豆腐、鱼类、坚果。
6. 有研究发现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能降低体内炎症反应水平,减少哮喘发作,因此可以考虑用亚麻籽油、紫苏籽油等作为烹调油。
7. 《营养杂志》曾有人发现一天一个苹果可以增强肺功能,降低患哮喘的风险,苹果可以考虑加入到你的每日饮食清单中。
9. 《欧洲呼吸杂志》中曾有人报道香蕉可能会减少哮喘儿童的喘息,这可能跟香蕉富含钾和抗氧化剂有关,从而改善肺功能。
不要做的:
1. 冷空气是哮喘诱因之一,所以患者应该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比如生鱼片、冰淇淋等。
2. 会产生气体的食物会引起呼吸困难,所以应该少吃或不吃,比如碳酸饮料、洋葱、大蒜等。
3. 亚硫酸盐会增加哮喘的症状。干果、腌制食物中会含有一些亚硫酸盐,所以应该少吃或者不吃。
4. 水杨酸盐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化合物,尽管很罕见,但一些哮喘患者可能对茶、咖啡、一些草药或香料甚至阿司匹林中的水杨酸盐敏感,应该小心使(食)用。
本图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