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癌症大国。2020年,我国主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位居全球首位,其中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等。
消化系统的癌症与饮食模式密不可分。据估计,我国56.5%的结直肠癌、59.8%的胃癌、48.5%的食管癌和35.2%的肝癌是由不当的饮食习惯所导致的,并且由饮食所诱发的癌症数仍处于上升之中。
为了阐明中国人的饮食模式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潜在联系,研究人员对1991年以来的20年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试图从中发现与肿瘤关系最密切的饮食因素。
该研究由北卡罗来纳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发起,20年间共收集了来自我国12个省或直辖市的27000多人的健康数据。相关研究成果前不久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的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
由饮食导致的肥胖是公认的肿瘤危险因素。1991年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后,中国人群的肥胖率直线上升,其中以年轻人和农村人口最为显著。20年间,50岁以下的人群中规律运动者的比例下降了50%以上。
总体来看,饮食模式的变化喜忧参半。一方面,国人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出现了明显增加,在农村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另外,50岁以下的人口中,乳制品的摄入量增长了近一倍。
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增加可能会降低上消化道肿瘤(胃癌和食管癌)的风险。例如,柑橘类水果摄入量的增多对贲门癌的保护效率可以达到近40%。乳制品富含钙和维生素D,研究也已证实其对消化道肿瘤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的红肉消费量增长了约40%,加工肉类消费量也增长了30%,农村居民的消费量更是翻了一番。在酒精消费方面,城镇居民下降了三分之一,但农村居民 的酒精摄入却反而增加了三分之一。
其实,加工肉类和红肉与胃肠道肿瘤的风险早已明确。加工肉类已经被列为Ⅰ类致癌物(明确对人类致癌),红肉则被列为了ⅡA类(可能对人类致癌)。
具体来看,截至研究结束,高BMI与当年16.6%的肝癌有关,红肉消费与19.0%的结直肠癌病例直接相关。
其次,吸烟是食管癌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直接相关病例占16.5%。高钠摄入则与16.6%的胃癌关系密切,是最主要的胃癌饮食因素。
据此研究人员提出,高BMI、红肉和加工肉类消费是导致中国消化系统癌症负担越来越重的三大危险因素。通过建模,他们发现这一趋势将至少延续至2031年。
与20年前相比,中国人群的平均BMI从21.9kg/m2增加到了23.5kg/m2,直接导致了 69861例胃肠道癌症新增病例。研究人员预测,到2031年,BMI的增长将额外导致10万多胃肠道肿瘤病例。
同样,模型预测到2031年,红肉和加工肉类消费的增加会导致我国胃肠道肿瘤病例分别增加18万和6万,分别是2011年的5倍和3倍。
不过,研究人员也预测了一些乐观结果。例如,我国人均钠摄入量从 1997年的7.5g/d下降到了2011年的5.6g/d,并预计到2031年将进一步减少到3.3g/d,这可以使相关的胃癌病例在20年后下降约50%。
另外,随着人均蔬菜摄入量从252.6g/d上升到323.8g/d,2011年我国肝癌、食管癌和胃癌的相关发病人数较1997年降低了约40%。水果消费的增加也进一步降低了食管癌和胃癌的增长趋势,预计2031年将减少近1万例相关病例。
研究团队最后指出,如果不实施额外的干预措施,到2031年中国将诊断出120万例新发胃肠道肿瘤。如果中国人群都遵循健康饮食模式,届时可以预防52.1%的胃肠道癌症。
然而在2014年,中国红肉就占到了肉类总产量的78%,而且进口量还在急剧增加。目前国家膳食指南还没有建议限制红肉或加工肉类的消费,牛肉等红肉还被许多餐饮企业宣传为健康的选择。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中国年轻人的BMI增长更为迅猛,这与近年来胃癌、结直肠癌等肿瘤年轻化趋势相吻合。并且,如果育龄人群肥胖率进一步增长,可能会增加后代肥胖和代谢紊乱的可能,造成中国群体的恶性循环。
那么,什么样的饮食模式是适合中国人的呢?国际上备受推崇的是地中海饮食,但国人对这一模式较为陌生。为了更易被中国人接受,我国著名的代谢病学专家宁光院士就提出,中国传统的“江南饮食”更适合国人。
“江南饮食模式”在改善循环和代谢,进而预防肿瘤方面甚至优于地中海饮食。江南饮食的特点是植物油低温烹饪,烹饪方式以蒸、煮、涮为主,增加鱼虾、蔬果、粗粮和豆制品的摄入,少盐少油。
随着“健康中国2030”计划的启动和全民健康观念的普及,有理由相信未来我国人群的饮食结构将得到很大的改善,年轻人饮食习惯的转变则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本图文来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版权归属原创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正能量信息之目的,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