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女足国脚张欧影于美国时间12月1日早上7点27分,因肺癌呼吸困难病逝,年仅43岁。据悉,今年三月,张欧影因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令人扼腕。
肺癌是我国“第一大癌”,但遗憾的是,近70%的肺癌患者在初诊时已是晚期,而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超过5%。很多人“谈癌色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对肺癌手术有抵触心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院长表示,肺癌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近日,其团队在3D打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电磁导航定位系统,顺利完成早期肺癌根治手术,患者在术后24小时出院。
一周前,陈阿姨因子宫肌瘤住院准备手术,在做术前检查时,发现左肺上叶有一个不到7毫米的小结节,为了明确诊断,陈阿姨带着CT片子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经过与影像科、呼吸内科、肿瘤科等多学科讨论之后,高度怀疑可能是早期肺癌,建议尽早手术切除。
在临床当中,肺小结节并不一定是肺癌,但肺癌早期均表现为小结节,对于一些极有可能扩大、转移的恶性结节,医生建议尽早切除“以绝后患”。在手术正式开始之前,为了更精准的定位,胸外科医生们需要提前一天,借助已有的CT等影像检查进行穿刺定位。
穿刺是一种有创的手术操作,为了标识好手术时切除的病变位置,医生还需要将定位胶水注入靶区附近,或者在靶区埋下一个金属钩,可能会有过敏或异物存留的风险,而且患者还要因进行CT放射线扫描而不得不“吃射线”。
如何能让患者的创伤降到最低?如何能实现最精准的定位?
如今,3D打印技术飞速发展,在骨科、心血管、眼科、创伤科等临床医学领域得到较好的应用,但由于肺脏涉及众多血管和支气管,对3D打印重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能够将其顺利应用于肺癌根治术的医疗机构并不多见。
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对患者的创伤,何建行教授团队术前利用3D打印辅助技术,为陈阿姨“量身定制”了一款肺叶模型,并清晰地标注出小结节的位置(如图),通过术前规划,优化个体化手术方案,进一步确保手术切除的精准度。
在手术中,何建行教授团队引入电磁导航定位系统,结合纤支镜技术,在基本无创的情况下,只要患者平躺在一个特质的手术床上后,纤支镜前端的导丝探头就自动出现一条路径指向最末端的病变靶区,可以实现对病灶的“GPS”精准定位。 “定位之后,我们使用一种特殊的染色剂,在手术时,通过特定的技术设计,需要切除的靶区就会显现出荧光色。”手术团队成员之一的李树本主任说。
3D重建打印技术给手术医生充分的自信,再结合磁导航定位技术的双重保障,陈阿姨的手术进行的十分顺利。何建行教授团队采用最先进的“无管”技术,术中不需要气管插管、尿管、胸腔引流管,一个2厘米的小孔、不到20分钟便将病灶“一举拿下”。术后病理结果发现,陈阿姨果确实是早期肺癌,所幸得到有效及时的根治,术后4小时可以进食,6小时能下地活动,24小时即办理了出院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