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癌领域中,生物靶向治疗药物主要指的是单克隆抗体药物,该类药物可以避免化疗等传统治疗中的严重副作用,并有助于增强癌症治疗的效果。
PDB数据库抗肿瘤药治疗大类下,设置有抗癌症免疫调节剂治疗小类,包含了各类单克隆抗体。在抗癌症免疫调节剂治疗小类中,2023年前三季度显示有38个单克隆抗体药物在样本医院销售,其中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和帕妥珠单抗的销售金额位居前四。
国产贝伐珠单抗全面崛起
PDB数据显示,2022年,样本医院贝伐珠单抗销售额为22.20亿元,全国公立医院购药金额约为53.50亿元。
单价逐年走低
近年数据显示,样本医院贝伐珠单抗销售金额总体呈增长趋势。2019-2021年销售金额分别增长55.6%、12.6%和40.9%,销售数量分别增长59.8%、55.1%和54.1%。2022年销售金额下降10.0%而销售数量下降5.5%。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金额同比上升24.2%而销售数量同比上升28.1%。
从平均单价可以看出,近年其单价呈逐年下降态势。2019年单价为1926.89元,至2022年降为1217.43元,2023年前三季度为1187.20元,相比2019年降幅38.4%。
金额占比下滑
从销售金额看,贝伐珠单抗在抗癌症免疫调节剂中的占比逐步下降,2019-2022年的占比分别为26.0%、24.8%、24.9%和22.7%。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金额占比为22.3%,排位第一。
从销售数量看,贝伐珠单抗在抗癌症免疫调节剂中的占比为先升后降,2020年销售数量占比最高,达43.2%,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数量占比为32.6%。其销售数量占比高于同期的销售金额占比,说明贝伐珠单抗的平均单价低于其他抗癌症免疫调节剂。
贝伐珠单抗注射剂被纳入2017版医保乙类目录,随后也都纳入2019版和每年的医保乙类目录,2017版4ml:0.1g规格的医保价格是1998元,2019版4ml:0.1g规格的医保价格是1934.26元,医保价格逐年降低。
仿制药崛起
从企业销售看,2019年只有原研企业罗氏在样本医院销售贝伐珠单抗。但到了2023年前三季度,已有9家企业的10个规格剂型在样本医院销售。其中,齐鲁制药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金额占比刚好居半,排位第一;罗氏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金额占比为23.4%,排位第二;信达生物制药销售金额占比17.0%,排位第三。前三企业合计占比90.4%,占了绝对份额。
从2023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情况看,预估2023年全年贝伐珠单抗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金额接近30亿元。
原研曲妥珠单抗仍然强势
PDB数据显示,2022年,样本医院曲妥珠单抗销售额为15.28亿元,全国公立医院购药金额约36.82亿元。
销售金额起伏
近年数据显示,样本医院曲妥珠单抗销售金额呈先增后降上下起伏的趋势。2019年销售金额和销售数量分别增长49.0%和53.7%;2020年销售金额下降22.5%而销售数量微增2.3%;2021年销售金额和销售数量分别增长13.7%和43.4%;2022年销售金额下降11.3%而销售数量微增4.5%;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金额和销售数量分别同比提升7.4%和32.1%。
从平均单价可以看出,近六年其单价逐年下降。2019年单价为7228.52元,2020年下降为5478.76元,至2022年又降为3687.52元,2023年前三季度为3051.64元,相比2019年降幅达57.8%。
老大退居老二
从销售金额看,曲妥珠单抗在抗癌症免疫调节剂中的占比逐步降低。2019-2022年的占比分别为32.6%、21.5%、17.4%和15.6%,2019年以占比超三成排位第一,而2023年前三季度降至占比13.4%,排位第二。
从销售数量看,曲妥珠单抗在抗癌症免疫调节剂中的占比同样逐步下降,2019年占比最高,为12.3%,2023年前三季度占比仅为7.6%。其销售数量占比低于同期的销售金额占比,说明曲妥珠单抗的单价高于其他抗癌症免疫调节剂的单价。
曲妥珠单抗注射剂被纳入2017版医保乙类目录,20ml:0.44g规格医保价格为7600元,后续纳入2019版和每年的医保乙类目录,价格逐年降低,2019版20ml:0.44g规格医保价格是7270.16元。
前二企业主导
从企业销售看,2019年只有原研企业罗氏在样本医院销售曲妥珠单抗。到2023年上半年,有4家企业在样本医院销售6个剂型和规格。其中,罗氏的两个剂型和规格销售金额占比为66.8%,排位第一;上海复宏汉霖的两个规格销售金额占比为33.2%,排位第二。前二企业占绝对份额。
从2023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情况看,预测2023年全年曲妥珠单抗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金额将超过16亿元。
利妥昔单抗显现新竞争格局
PDB数据显示,2022年,样本医院利妥昔单抗销售额为11.95亿元,全国公立医院购药金额约28.80亿元。
销售曲线波动
近年数据显示,样本医院利妥昔单抗销售金额先增后降上下起伏。2019年销售金额和销售数量分别上升16.9%和15.3%,2020年销售金额和销售数量分别下降8.4%和11.8%,2021年销售金额和销售数量分别增长15.5%和40.9%,2022年销售金额下降20.7%而销售数量下降6.4%,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金额同比提升1.2%而销售数量同比增长18.6%。
从平均单价可以看出,近年其单价呈略升后逐步降低的态势。2019年单价为2622.91元,2020年略升至2724.13元,2022年又降为1892.17元,2023年前三季度为1640.45元,相比2019年降幅37.5%。
占比大幅下降
从销售金额看,利妥昔单抗在抗癌症免疫调节剂中的占比大幅下降。2019-2022年的占比分别为23.8%、18.5%、15.2%和12.2%,2023年前三季度大幅下降至占比10.0%,排位第三。
从销售数量看,利妥昔单抗在抗癌症免疫调节剂中的占比也是大幅下降。2019年占比24.61%,2023年前三季度占比10.6%。其销售数量占比与同期的销售金额占比相近,说明利妥昔单抗的单价与其他抗癌症免疫调节剂的平均单价相近。
利妥昔单抗注射剂被纳入2017版医保乙类目录,10ml:0.1g规格医保价格是2418元。随后也都纳入2019版和每年的医保乙类目录,医保价格逐年降低。2019版10ml:0.1g规格的医保价格是2294.44元。
仿制药企反超
从企业销售看,2019年有两家企业在样本医院销售利妥昔单抗,分别为原研企业罗氏和上海复宏汉霖,罗氏占绝对份额。2023年前三季度有4家企业的6个规格产品在样本医院销售,其中上海复宏汉霖的两个规格销售金额占比为47.2%,排位第一;罗氏的两个规格销售金额占比34.2%,排位第二;信达生物制药的一个规格销售金额占比18.6%,排位第三。
从2023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情况看,预估2023年全年利妥昔单抗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金额约12亿元。
帕妥珠单抗市场一枝独秀
PDB数据显示,2022年,样本医院帕妥珠单抗销售额为9.44亿元,全国公立医院购药金额约22.75亿元。
销售快速攀升
近年数据显示,样本医院帕妥珠单抗销售金额总体呈快速提升的趋势。2019年产品上市,2020年和2021年销售金额分别增长22.7倍和90.8%,销售数量分别增长85.9倍和90.6%。2022年销售金额微降1.4%而销售数量下降1.4%。2023年前三季度销售金额同比提升14.5%而销售数量同比增长14.6%。
从平均单价可以看出,近年其单价呈大幅下降后稳定的态势。2019年单价最高,为18122.53元;2020年大幅下降至4949.8元;2023年前三季度为4955.03元,相比2017年降幅72.7%。
价格相对较高
从销售金额看,帕妥珠单抗在抗癌症免疫调节剂中的占比快速提升。2019-2022年占比分别为0.4%、7.1%、9.7%和9.7%。2023年前三季度占比微降为8.7%,排在第四位。
从销售数量看,帕妥珠单抗在抗癌症免疫调节剂中的占比先升后降。2021年占比最高,为4.1%,2023年前三季度占比为3.0%。其销售数量占比低于同期的销售金额占比,说明帕妥珠单抗的单价高于其他抗癌症免疫调节剂的单价。
帕妥珠单抗注射剂被纳入2019版和后续每年的医保乙类目录,14ml:0.42g规格医保价格为4955元/支。
原研独占市场
从企业的销售看,近年在样本医院销售帕妥珠单抗的只有原研企业罗氏的1个剂型规格,平均价格与其医保价格一致。从2023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情况看,预测2023年全年帕妥珠单抗在样本医院的销售金额将超过10亿元。
>>>小结<<<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的癌症患者人数由2018年的430万例增至2022年的480万例,年复合增长率为2.9%。目前中国生物靶向治疗的渗透率依然较低,但凭借有利的政策、更多药物上市及可负担性提高,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的用量将迎来增长。
2023年前三季度,在抗癌症免疫调节剂治疗小类中,外资品牌的销售金额占比为50.5%,而销售数量占比为32.8%;在2022年,外资品牌的销售金额占比和销售数量占比分别为54.2%和35.1%;而在2017年,外资品牌的销售金额占比和销售数量占比分别为94.3%和88.5%。三年数据表明,外资品牌的销售金额占比和销售数量占比都在大幅下降。这说明本土品牌的单克隆抗体新药以及生物类似药已在逐步取代外资品牌的销售金额占比,部分头部品种业已出现本土品牌的销售金额占比大于外资品牌的现象。
随着更多抗癌症免疫调节剂上市,本土品牌在该治疗小类中的销售金额占比将会超过外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