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心肺外科医生,从医二十多年,我帮助过很多肺癌患者对抗癌症。
但是,想不到的是肺癌有一天落到自己身上。
确诊肺癌前,我感受不到任何症状
有一天,我在医院做完手术后,正在诊室吃着排骨蒸饭,没多久就觉得晕眩和抽搐,开始还以为自己太疲劳了,想着走到检查床上躺一会,可很快我就失去知觉了!
我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大叫我的名字,然后摸我的头,掐我的人中,对我不停地做心肺复苏,我还有点意识地抓住旁边的人,示意我还是有知觉的,并非突发的疾病昏迷。
然后我就被抬上担架车,送去了急诊室检查,后来就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
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病床上,我用微弱的力气问大家到底怎么回事,医生和护士都故意不说,“没事,张医生,你休息会儿,太累了!”我立即让他们给我看报告,检查报告显示:肺癌晚期。
“我是肺癌专家,现在被确诊肺癌晚期,真的有点可笑,上天是对我开玩笑吧!”
一般来说,在确诊肺癌之前,是有点先兆的,比如咳嗽很厉害,就像患了肺炎一样,还伴随咳出血的情况发生,但是我一点反应也没有。
很快我就接受了这件事,并且考虑一下应该怎么告诉家人。最初,他们还以为我开玩笑,后来我给他们看了检查报告才相信。
冷静面对,
一边当患者一边做医生
一般肺癌晚期患者是敌不过三个月的,我还是将这个事实跟家人说清楚。而且,从CT单来看癌细胞有点转移的迹象,一旦癌细胞转移其实就是命不久矣了。
我看过癌症病人治疗时的痛苦,现在到自己面对的时候,我也会有点恐惧和担忧。
不是害怕治疗时的疼痛,而是担心自己太多事情没做,如果在治疗过程中一下子就离世,那得多对不起自己的一生。所以,我跟主治刘医生说,我想接受保守治疗,然后回到医生的岗位。
开始刘医生是不同意的,因为像我现在这样的情况,很可能会有随时晕倒的可能。我对刘医生保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不会给自己过多的工作。
毕竟我当医生已经有二十几年了,没有工作的日子不适应,甚至可能比死更难受。回到医生的岗位时我身体明显好转很多了,有了工作的寄托我觉得我又活过来了。
虽然被确诊了肺癌晚期,其实我的身体并没有太多不适的感觉,没有咳嗽,只是有点头晕,没什么胃口,吃不下东西,总感觉胃部难受。
患癌三年,庆幸没有复发
我隔一天就要进行放疗,在放疗的时候我感觉到体力不支,走路时也没什么力气,而且吃东西更没胃口,只能吃一些白粥。做放疗时我开始掉头发,嘴里面长了一些口腔溃疡,让我很难受。
以前烦恼的时候会抽几根烟,现在不抽烟很不习惯。不过幸好自己烟瘾不大,还能控制。
对于癌症患者,放疗是保守的治疗方式,但还有一种靶向治疗,需要看看基因检测能不能通过。我的主治医生老刘打电话过来,告诉我的基因检测通过了,可以实行靶向治疗,那时我真的很开心!
一般的保守治疗就是放疗、化疗或者手术切除。靶向治疗是近几年的医学技术研发出来的,而且做靶向治疗要先做基因检测,如果人体基因出现了突变后,通过靶向治疗就会有效果。
在经过八个月的靶向治疗后,在检查片子中看到,我的肿瘤竟然消失了!
如今患癌三年,我的癌症都没有复发,身体比没患肺癌之前还要好,原来真的有奇迹!妻子说这是因为我一直行医有医德,上天眷顾我的,不忍心夺走我的性命。
在我人生当中,这个从医生转为癌症患者的经历让我毕生难忘,其实面对任何疾病,无论是小问题还是癌症,自身的心态一定要好,不能看到疾病就开始恐惧,一个人拥有好的心态很可能就会将病毒打败。
到底我是怎么患上肺癌的?
肺癌诱发的首要因素是抽烟,为什么我国是肺癌大国,主要是太多烟民了,增加了患肺癌的可能性。不过我没有烟瘾,只是偶尔会吸几口,对身体的危害竟然都那么大,奉劝大家一句,没事别抽烟,伤肺!
不过,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患癌病因是压力大,平时诊治病人其实我都很忧心,每一个病人都要照顾到,事无巨细地清楚他们的情况。
这个让我压力挺大的,平时睡不好,有时候不规律饮食,这些是我患癌的最大因素。不过,我的案例比较特殊,因为没有先兆。
其实很多肺癌患者会有征兆,比如咳嗽不止,甚至还会咳出血液,这样就会引起注意,立即就医诊治,如果是肺癌早期,治愈的几率是很高的。
那么,应该如何预防肺癌?
1. 一定要戒烟
抽烟是患癌的首要因素。烟草本来对身体就有危害,尤其会伤害肺部,容易诱发癌症的发生。二手烟同样伤害身体,平时应该避免去人多抽烟的地方。
2. 废气要防备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远离工业废气的地方。如果生活在工业废气比较严重的地方,应该做好生活的防备,平时可以买一个空气净化的机器,能够减少吸进废气的可能。在房子里面摆放一些绿植,比如绿萝、芦荟等,让空气清新一点。
3. 注意防辐射
生活中难免会有辐射,比如,上班族对着电脑比较多;医学工作者长期需要面对检测仪器,像CT、X光也有辐射,每一次都会对身体有一定的损伤。因此,平时应该做好防辐射。
4. 饮食规律、睡眠充足
想要预防癌症发生,更重要的还是要饮食规律和睡眠充足,身体机能保持好状态,才能抵挡一切外来入侵的病菌。定期体检,对自己的身体知根知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