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省公布消化方案
地方医保进入实质清理阶段
7月1日,云南省医保局公布《云南省超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范围药品消化调整方案》,837个药品将在3年内分三批逐步退出该省医保药品目录。据本报记者统计,截至7月2日,重庆、四川、西藏、河北等19个省份均已发布该省增补品种消化方案,在业内看来,地方医保药品目录全面进入实质清理阶段。
剔除次序由多因素决定
多地在近期集中公布消化品种名单,实际是在响应国家医保局在《关于做好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中提出“6月底前将国家重点监控品种剔除出目录并完成40%省级增补品种的消化”的要求。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昊认为没有必要过度解读:“去年《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管理制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通知,均已定下分3年逐步地开始清理地方医保目录的基本原则,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也明确地提出了未来国家医保的管理方向。对各省来说,逐步地调出省一级过去自行增补的品种是理所应当的。”
从各省增补药品消化方案可以看到,除国家重点监控品种首当其冲以外,调出品种名单和时间表不尽相同。在民生药业产品战略总监张廷杰看来这很好理解:“医保目录的乙类药品在过去地方有15%可调整的权限,各省在增补时也并未向国家医保部门报备。而现在剔除时,也只需要满足政策文件提出三年分步按照‘40%、40%、20%’最基础的比例即可。如果条件允许,各省也可以在今年将所有的增补品种全部剔除。”
而在医保目录地方增补品种剔除的次序上,张廷杰分析指出:“从重庆市公布的情况来看,基本上率先被清出医保目录的多是国家重点监控品种以及与其相类似的品种,其次是在临床上几乎不用或者用量较少的品种。而对于用量较大的品种,首先由于临床医生有其用药习惯,贸然调出目录会影响患者使用,因此调整需要一个过程的同时,还要考量是否有同类产品可替代。”
陈昊补充道:“对医保部门而言,品种调整是基于管理的需要。提高医保基金管理制度的均衡性、统一性,保持和国家医保目录的一致性,是必要的。从国家角度考虑,逐渐地削减地方医保目录有其自身考量。在这一过程中,地方调出品种的先后次序,既要考虑到临床用药的需求,也要考虑当地实际的支付能力,来分批分步骤地进行调整。”
他坦言,地方增补品种调出的先后必然会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在背后如何平衡利益和医保基金之间的管理,以及满足廉政需求当中,肯定需要医保部门仔细考量。“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地方在调出时应该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从节约医保基金角度,或是考虑临床用药的平稳过渡,在逐步退出的过程当中注意并妥善处理相关的各方利益,当然守法、依法和遵照法律法制的要求肯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回归产品本源以期自救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中,共有37个地方医保目录品种终端销售额超过10亿元,合计销售额高达769亿元。而随着被调出医保目录,相关品种未来销量势必出现萎缩,企业如何自救成为产业关注焦点。
陈昊表示,站在医保角度,调出地方增补品种是必要的,调出原因肯定是基于疗效质量、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或者是临床上有无可替代性等角度去考虑的,而对于企业来说,品种逐渐地退出地方医保也是应有之义。“过去医保体制尚未建立健全之前,这些品种作为特殊历史产物和现象而存在。但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这些品种该合理的退出就该退出,该定位于零售市场就定位零售,该定位于自费药就是定位自费,这是行业调整以及无论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治理都会出现的必然结果。”
他提醒,企业对产品是否符合临床以及医保目录管理的需求要有清醒的认知。“如果不适应医保的管理需求,产品失去医保支付资格也是应该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自谋出路。此外,这一轮医药行业本身‘去产能’的必要性空前紧迫,虽然医药行业现阶段出现了仿制创新和产业提升的趋势和苗头,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但‘小、散、乱、差’依然是行业非常普遍的现象,该退出的相关企业只能是顺势而为。”
张廷杰则建议,企业还是应该回到产品的本源。“医保目录将某个产品剔除,除了节省医保资金的目的以外,产品本身肯定也是有原因的。省增补的产品不少都是独家品种,企业应该充分研究产品价值,看是否可以通过循证医学研究来增加其适应症。而对一些口服中成药而言,凭借患者用药习惯及适宜定价,走院外渠道也是较好的选择。”
他认为:“实际上,患者在零售渠道选择产品时,与其可替代性、疗效、价格、服用周期、用药总金额等属性都密切相关。在失去医保支付的现状下,企业不可能再采取以往的市场策略,必须细分领域,产品更要具体细分到哪一类患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