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L1大战一触即发 品种聚焦联用需求
百时美施贵宝和默沙东两家跨国药企短短一个月之内先后公布了PD-1药物在国内的市场销售价格,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地几乎都给出了全球最低价。这无疑让国内业界捏了一把汗。由于本土药企的同类品种即将上市,面对跨国药企的价格挤压,围绕细分品类的自主创新进程以及竞争风险,如何应对未来的市场环境已经引起业内关注。
“4+4”格局初显,申报扎堆
随着一波接一波的PD-1单克隆抗体研发热潮,目前国内细分品类市场基本形成4(跨国药企:百时美施贵宝、默沙东、罗氏、阿斯利康)+4(本土药企: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的竞争格局。此外,基石药业、康宁杰瑞、嘉和生物、誉衡药业、复宏汉霖、丽珠、科伦、百奥泰等在内的多家医药企业有超过20个国产PD-1/L1向监管部门提交了临床或注册申请,分别处在不同的开发阶段。
达石药业(广东)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春河曾对记者表示,Opdivo和Keytruda国内定价令药物可及性非常具备优势,这给众多参与该品类研发的本土企业带来了挑战。
“价格战”难免,差异化曙光
在日前举行的“2018深圳国际BT领袖峰会”上,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学恭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PD-1/L1产品一支的生产成本现在已经能够控制在5000元,有些甚至能压到3000元以下,研发企业比过去的生产水平更高,表达、控制、发酵等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且大分子药物基本是标准化生产,成本越来越低。因此,未来市场价格大战将不可避免,但仍可以在价格、适应症、联合用药等方面拉开空间。”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PD-1/L1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探索不断深入,除了快人一步的创新意识,国内药企更需要差异化竞争的思维方式和对临床需求的深刻理解,才能在新药研发浪潮中找到曙光。
适应症体现市场拓展策略
多元化的产品选择在市场竞争下优胜劣汰,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获益,但对于产业链转化创新资源而言,药企研发“同质化”造成的影响客观存在。
一方面,PD-1/L1单药有效的适应症有限,后来者必须寻求更加精准的临床价值,对药企的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能力要求更高。研发进程越靠后,差异化方案设计就越难,且不排除要做对照。另一方面,国外PD-1单抗领先获批的公司迅速铺开多项临床,让后来者的临床试验成本大幅提升。
从药审中心(CDE)发布的资料信息来看,申报上市的产品适应症着实体现了企业对品种的市场拓展策略:百时美施贵宝和默沙东选择的是肺癌、黑色素瘤适应症,而国内企业中只有君实申报了黑色素瘤适应症与默沙东形成正面PK,信达、恒瑞、百济神州则选择了霍奇金淋巴瘤适应症。
王春河指出,PD-1/L1作为一种免疫治疗带有“广谱”的特点。“理论上,不考虑超说明书用药,严格遵循适应症,若是淋巴瘤适应症获批的产品只能用在淋巴瘤上,那肺癌的适应症就只能给别的品种。”
早期合作潜力待挖
免疫治疗联合用药备受关注,临床试验方向也趋于集中。截至2017年12月, Clinical Trials登记的联合用药临床试验当中,PD-1/L1联合CTLA-4的试验数量最多,超过250项,联合化疗的试验数量接近180项,联合放疗的试验数量接近70项,联合VEGFA药物的试验数量接近50项。
王学恭表示,联合用药必将对企业未来的市场推广带来直接影响。“比如A企业的PD-1单抗联合B企业的紫杉醇,临床医生处方开联合用药,B企业的紫杉醇就只能配A企业的PD-1单抗。监管思路也符合这一导向,联合用药管控比较严格,不能随意替换,因为这个药物联用组合做过临床验证。这也为企业早期探索品种和品种、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商业战略合作带来了启示。”事实上,围绕联合用药的早期合作已有案例。今年7月,君实生物发布公告,与石药集团签订《产品合作开发与战略合作协议》,君实生物将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与石药集团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组合用于治疗乳腺癌联合用药的临床开发、注册和商业化开展合作。基于本土临床需求的市场运作思维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