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全程管理 严控医保不合理支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医保基金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其中,慢性病是消耗医保基金的最大板块,如能建立起完善的慢病管理系统,延缓患者病程进展,将有助于减轻医保压力。
日前,由四川省眉山市政府与赛诺菲中国、中华糖尿病创新联盟启动的“眉山市糖尿病管理项目”,旨在打通从慢病筛查、诊断、治疗到随访的完整闭环,通过科学全面的慢病全程管理模式,探索政府财政、医保支出有效控制和管理方法。
慢病管理端口前移
将参保人员慢病管理端口前移,从简单的费用支付前移至预防早期、疾病发生初期,实现医保费用管理精准化,被业内普遍认为是优化医保支出的抓手。眉山市委相关领导在会上表示:“慢病健康管理不仅包括教育和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还需要实质性降低高危人群疾病发展风险,强化患者管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成本。”
记者获悉,“眉山市糖尿病管理项目”为期10年。第一阶段的5年,将投入5000万元在眉山市进行5万人口基线人群调查,建立起相关数据库,并以基线调查为起点,对糖尿病人群进行筛查、随访、规范化管理;第二阶段开展为期5年的干预随访研究,共建百万人群慢病防控网络系统。
赛诺菲中国区总裁彭振科指出,中国慢病管理需要迈进全新时代,分级诊疗体系之下,基层慢病管理在县域和城市呈现差异化特征。这种差异影响着药品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
针对慢病药品,区域差异的确影响产品可及性。2016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调研了1850万老龄高血压患者服药维持血压情况。结果显示:美国中西部白人区高血压老年患者遵从医嘱服药情况明显好于贫穷落后的西南部地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中等收入水平的老龄患者仍愿意服用医保报销的廉价仿制药,没有偏爱品牌药。
规范用药显经济性
医保支付虽然是决定慢病管理效果的因素,但更关键的是患者本人是否有维持治疗、保持健康的意愿,这也反过来影响医保可支付性。据介绍,早在上世纪40年代,始于美国小镇弗拉明翰的著名队列研究已经得出结论,证实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胆固醇升高等密切相关,循证数据同时证明合理规范用药,降压、调脂治疗对于防治心血管病、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国内的慢病管理制度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合理用药和强化管理的经济价值。为了防控脑卒中,在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带动下,部分地区启动了政府主导的慢病防控民生工程。其中,2014年深圳奥萨医药与山东荣成政府联合启动了“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惠民工程”,为当地居民进行脑卒中免费筛查、建立健康档案,并由相关医疗机构临床医师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搭配、制定服药计划,努力使患者血压达标、稳定、可控。
奥萨医药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徐希平介绍,为形成合理、高效、有序、便捷的高血压诊疗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服务体系,项目建立起市镇村三级医师联动服务模式,2015年1-9月脑卒中发病率比项目启动前同期下降16.6%,医保支出也呈现稳定控制的良好效果。
彭振科进一步表示,未来的慢病管理必将深入基层,实现学术资源共享,搭建专业的医生-护师-患者三方教育平台,促进三方互动和共同决策,通过不断升级基层医学知识、真实世界数据和算法模型,优化临床决策机制,制定最符合疗效性和经济性的慢病诊疗路径。